主页 > 历史杂谈

清平乐张妼晗历史原型(历史上宋仁宗最爱的女人是谁)

褚展宵 2022-03-17

摘要:张妼晗的历史原型是宋仁宗的温成皇后,张氏。年幼时家境优渥,父亲是名盛一时的举人,母亲是闻名远近的美女。她一出生便众星捧月般被当作掌上明珠。可好景不长,她出生没多久

《甄嬛传》之后,帝王爱情成为宫廷剧热门视角,影响了国产影视数十年,甚至打着史剧头衔的作品都忍不住裹挟后宫故事。

当大量帝王与嫔妃们的爱情呈现在荧屏后,也有不少观众发出灵魂疑问:为什么编剧在写帝王之爱时,总与历史反着来?

唐太宗一生都无法忘怀的长孙皇后,在众多宫廷剧中变成不被丈夫宠爱的妒妇。

宋真宗宠妃刘娥也被编剧“一黑再黑”,影视剧经常将仁宗不受宠的生母李氏改成真宗的白月光,直到《清平乐》才罕见地呈现一个客观丰满的刘娥。

不爱变真爱,真爱变反派已经成了宫廷剧常见现象,回顾十年间的三大热播宫廷剧《甄嬛传》、《如懿传》、《清平乐》,其中的帝王之爱都存在与历史相反之处。

《甄嬛传》:雍正最宠爱的妃子?没有真爱的华妃?

雍正被众多清宫剧塑造成情种,但真实的他并不如爷爷顺治或者儿子乾隆那么多情,他一生主要标签是皇子时期以“闲”夺嫡和帝王时期的勤政务实。如果一定要追究他最爱的女人,非年妃莫属。

这个年妃,便是《甄嬛传》中华妃的原型。

在记载中,年妃是雍正嫔妃里难得受到特殊恩宠的一个,她从嫁给雍正到去世这段时间,雍正所有的子女都是年妃生下的,从子女生育以及雍正勤勉不沉迷女色的行为风格来看,年妃应该受到了雍正独宠。

在她之前清朝的皇贵妃大多数是死后被追封的,所以她去世后雍正专门给她制定了皇贵妃的丧葬标准,开国第一标准,就是她的待遇。

说年妃是雍正最爱不会有太多争议,但看过《甄嬛传》的观众都知道,剧中雍正真爱被改成虚拟人物纯元皇后,他的众多宠妃都与纯元有相似之处,而华妃却连纯元皇后的“复制品”都算不上。

剧中华妃能在前期宠冠六宫,皆是因雍正要笼络她手握重权的哥哥年羹尧。年家未倒时,华妃犯任何错误都能被雍正宽恕,年羹尧一失势华妃所有的错都成了催命符。

但,历史上雍正对年妃的宠爱并没有受年羹尧失势影响,其中有两个典型证明。

其一,在年羹尧失势后,雍正并没有牵怒年妃,反加封她为皇贵妃。年羹尧被赐死也是在年妃去世之后,所以很多人认为雍正顾及年妃病情故意拖延了处理年羹尧的时间。

事后年氏一族其他人并没有受到重罚,一定程度也体现雍正对年妃的特殊照顾。

其二,年妃的孩子颇有子凭借母贵的势头,在年妃去世后,她生的八皇子极受雍正爱护,曾一度被猜是皇位继承人。

连乾隆都用“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来形容这个弟弟,如果八皇子没夭折雍正又长寿的话,皇位能不能落到乾隆身上还真不一定。

或许年妃最初被雍正特殊照顾是因出身的优势,但从雍正对她的怀念及爱屋及乌来看,这段感情应该是真的,如果她都不是雍正最爱,雍正也无其他妃子可担这个称号。

《如懿传》:真爱富察变炮灰,继后喜提白月光

与雍正相比,乾隆算是幸运的,野史中关于他的风流韵事颇多,编剧们频繁艺术化他的爱情故事也不算委屈。不过,乾隆的爱情在《如懿传》中,还是被反转的有点狠,他最钟爱的富察皇后变成大炮灰,不爱的继后成了白月光。

富察皇后因为有第一任妻子与早逝这两个属性,让原本就受宠的她在乾隆心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乾隆诗集中留下了多首悼念这位发妻的作品。乾隆晚年退位当太上皇后,还不忘带着新帝嘉庆去富察皇后陵墓祭奠,并写下:

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这样的待遇,连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都没有享受到,带着继室的孩子去祭奠的前妻却没有看孩子的生母,可见富察皇后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多特殊。

《延禧攻略》的编剧将富察皇后设置成乾隆的白月光,相对还是比较贴合原型的。

但《如懿传》中董洁饰演的富察皇后便不那么幸运,剧中她与乾隆的婚姻只有相敬如宾,没有鹣鲽情深。因为不被爱加耳根子太软,导致富察皇后频繁被金玉妍利用,最终,她不仅没能获得乾隆的爱,还背了许多锅。

《如懿传》中与乾隆青梅竹马,并让乾隆怀念终生的白月光如懿,却是历史上乾隆厌恶的继后。

这位皇后生平一直没有受到乾隆的特别关爱,最初她与高贵妃都是乾隆的侧福晋,待他登基后位分却低了高贵妃一头,显然不受宠。

后续她能成为皇后,是因为富察去世后只有她的资历、位分最高,也因为她与太后关系融洽才捡了漏。

她的命运也因成皇后而变得悲惨,《如懿传》里如懿对乾隆失望选择断发、最终被废的遭遇,是按历史走向来的。

只不过如懿断发的原因与继后是否相同,就不得而知了,可以知道的是她去世后乾隆不仅没有如富察皇后、高贵妃去世后那样写诗怀念,连最起码的皇后丧葬标准都不愿意给她安排,多年后提及仍旧是冷漠的一句:

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

31年的夫妻,只忤逆丈夫一次,就只余“仁至义尽”了。

《清平乐》:朱砂痣温成有宠无爱,曹皇后终得仁宗眷顾

《清平乐》宋仁宗对两位皇后的感情改写也比较大。

历史上宋仁宗的挚爱张贵妃(温成皇后)在《清平乐》中仍旧是宠妃,但同样是宠妃,爱情的本质上却大不同。

真实的温成之于宋仁宗是非常特殊的人,仁宗一生多次向养母刘娥、朝臣妥协,他却为温成一次次“叛逆”。

他给了温成与她的家族无限厚待,又冒着朝臣反对将她追封为皇后,温成是仁宗心里不容置疑的朱砂痣。

他的爱情,基本上都燃烧在温成身上了,史料中关于仁宗对温成宠爱的记载,数不胜数。

剧里宋仁宗对温成的宠爱却算不上男女之爱了,他更像是为了弥补拥有平凡家人的遗憾,并不是将她当成爱人。

所以,当张妼晗发现曹丹姝才是仁宗心里最特别的人时,她的爱情世界便坍塌了,编剧对这段历史真爱进行了重新解读。

而剧里将曹丹姝设置成仁宗真爱,是完全与历史相反的,因为曹皇后虽然很贤惠,却不受仁宗待见。

这种不待见不仅是两个人物没有爱情火花,还是因她不是仁宗钟意的皇后,因为不爱,仁宗不断找曹皇后的麻烦。

他纵容张贵妃挑战曹皇后的威严,把曹皇后护驾的功劳强行安在张贵妃身上,而且还给曹皇后扣上阴谋家的帽子试图废了她。

仁宗一生对待官员、宫人的态度都可以“仁”来评判,却唯独没有把仁给予曹皇后。

不过,站在后人角度,贤惠大度的曹皇后其实值得被爱,《清平乐》让她成为仁宗“真爱”,也算是对意难平的弥补吧。

三部剧中的帝王“真爱”都与历史记载完全不同,甚至都是相反的设置,这样的“魔改”大多数观众是不介意的。

但一些熟悉历史的观众还是会发出疑问,在影视剧越来越追求写实的趋势下,不少观众也对“魔改”进行抨击。

影视剧对历史的“魔改”只要把握好两个基调,还是能被观众认可的。

  • 一、可以全新解读,却不要为改而改

为什么影视剧总是把帝王不宠爱的妃子写成真爱,把受宠的变成反派或炮灰?以往大多编剧是为了求“新”,希望出现与文字记载完全不同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新意。

而当下走“真实”故事风后,很多精彩的魔改,源自不同视角。

《甄嬛传》认为雍正不是真爱年妃,便是一种新解读。

从文字记载来看雍正的确对年妃宠爱有加,但影视剧全新解读的“利用”,站在后世人的视角也能自洽。

年羹尧在康熙年间已经是极受宠信的封疆大吏,雍正专宠年妃能够巩固他与年羹尧的关系,而且雍正本人对年羹尧的感情也很黏糊。

前几年雍正批奏折用语走红,其中最让网友惊讶的“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和“朕甚是想你”,都是写给年羹尧的。

但如此宠溺的交流没过两年,雍正便赐死了年羹尧,可见,帝王的猜忌与感情是无法以常理来捉摸的。

以政治角度重新解读雍正对年妃爱情更新颖,这种设定也更符合《甄嬛传》所表达的帝王薄情这一个主题,编剧能够自圆其说。

但如果编剧只为追求“新”而去魔改,忽略了故事的逻辑与主题搭配,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在这方面,《大明风华》是一个负面案例。

在《大明》里,编剧将历史上以贤惠著称的胡皇后改成恶毒不检点的反派,不断叠加她与孙皇后的宫斗,引发了观众大量吐槽。

这种改变,人物形象与历史不符只是其次,让观众无法认同的,是胡皇后的新形象与前期走史剧基调的《大明》格格不入。

最终,颠覆历史原型没有带来新鲜感,反成就一碗失败的狗血。

  • 二、可以黑化,却要避免扁平

前面提到的三部剧里,帝王“真爱”几乎都变成了反派,但收获的评价却大不相同。

同样是骄纵跋扈,《甄嬛传》里的华妃要比《清平乐》中的张贵妃更受观众认可,两者的区别便是在于一个形象丰满,一个相对扁平。

华妃恶毒却爱的纯粹直白,个性虽然乖张却但着自己的骄傲,站在现代人视角,她可恨却也可怜可爱。

人物鲜明又骄傲一生的性格,以及她几乎算是《甄嬛传》里最痴情的设定,很难让观众不喜爱这个角色。

而《清平乐》里的张妼晗,角色基调其实很棒,可以明显感受到编剧想要设定一个缺乏安全感,爱得纯粹大胆的女人。

但编剧又过于突显了张妼晗的矫情与小女孩心性,完全没有成长的人设让她看起来很单薄,她的爱很深,观众却找不到共情。

最终,观众对张妼晗的好感,还不如对演员颜值的好感度高。

解读有逻辑并与主题贴合,人物再创作的形象丰满有魅力,这种“魔改”是观众更喜闻乐见的,也是宫廷剧需要的“魔改”态度。

希望未来在宫廷剧中多一些“华妃”,少一些“胡善祥”,给观众新颖的同时,不要忘记让观众欣赏你的“新”。

相关热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