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杂谈

王德民个人资料简介(王德民年轻时最帅图片)

王兼慈 2022-03-17

摘要:王德民是中国油气田开发之父。王德民,1937年2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同年赴

2013年9月,一张于1955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学生注册卡上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帅气的外表,让他赢得了中国石油大学“史上最帅校友”的称号。

这个本可凭外表大富大贵的大男孩,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荒凉的戈壁,数十年如一日,开辟大庆的广阔油田。他,就是石油大师,国家级院士,王德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帅气的科学家辉煌的一生。

1937年2月,王德民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一个瑞士人,当时正在中央外贸学院当教师

因为基因的原因,王德民生来就长得与众不同。大大的眼睛,卷卷的头发,让这个混血男孩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突出。在这样一个少见的书香门第下长大,王德民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当他刚开始学讲话时,来自瑞士的母亲就用英文教他识字、说话,因此,王德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因为不怎么使用汉语,所以,即使在中国出生、成长,王德民却几乎不识汉字。

这也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

从四年级起,王德民上了以中文教授课程的小学,他认认真真地学习每一个字,尝试着用中文和小伙伴们交流,经过长期的努力,王德民终于克服不识汉字的困难。

在这之后,勤奋踏实的王德民开始一路飙升,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外表帅气,成绩优异,举止文雅,如此优秀的王德民成了许多孩子羡慕的对象。

要是放在现在,王德民完全可以靠着外貌和才华走上大富大贵的道路,但年轻的王德民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所生活的时代,其实正是中国内忧外患、贫困交加的年代,各种物质匮乏,人民生活困难。

虽然王德民家境富有,养尊处优,但从小所目睹的中国的贫困让王德民心里很不是滋味,读书时,他便立下志愿,要报效祖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实在的贡献。

在十八岁那年,王德民以非常出色的成绩从高中毕业。

以王德民的实力,他完全可以考入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

但让人不解的是,这两所顶尖学府却没有给王德民抛来橄榄枝,原因就在于王德民突出的外表和特殊的混血身份,在那个阶级意识浓厚的年代,清华和北大最终选择将王德民拒之门外。

因为身份而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录取,这给了王德民一定的打击。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正是与清北失之交臂,让王德民有了在另一个领域大展宏图的机会,最终成为为世人敬仰的一代科学大师。

在阴差阳错下,1955年,王德民成为北京石油学院,也就是现在中国石油大学钻采系采油专业的一名学生。

在石油学院的5年中,王德民继续展现自己强大的实力,他门门功课都是5分,被学校评选为模范学生,并且还是校运动队的主力队员。1960年,在王德民即将毕业时,学校还有意将他留校 。

但是,王德民并没有接受这个优厚的待遇,为国尽忠的理想不断激励着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他要用自己所学的石油知识发挥实在的价值。

因此,王德民放弃了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远离了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主动请缨到大庆油田工作,成为大庆油田从事科研工作者的一员。

在进入这个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后,王德民被分配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参加了松辽石油会战;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大庆油田到处是一片荒芜,四处是望不尽的漫天黄沙。

如果挖不出石油,就意味着要苦一辈子而难以出头。

和一群老练的石油工人同吃同住,文弱的王德民显得那样特别,之前所有的优越感都一挥而去,人们反而认为这样一个瘦小花哨的年轻人,干不出什么事来。

然而,面对云泥之别的生活环境,面对周围人的热嘲冷讽,王德民并没有退缩,他放下自己的出身,和其他人一样,住牛棚,吃窝头,白天带着钻探机器不断下地研究,晚上一有时间就拿着稿纸推算演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德民最终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实力非凡的人。

要说让王德民声名鹊起的成就,当然首推“松辽法”。在这之前,国际上通用的一种采油方法是“赫诺法”

但细心的王德民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方法虽好,但它没有考虑井与井之间的干扰,随着时间的推移,延续误差会越来越大。这对人力物力都是极大的浪费。王德民立志创造出自己的方法。

为此,他甚至自学俄语,以便研究从苏联调来的数学推导资料。在废寝忘食、连续奋战100多天,王德民在1961年2月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际情况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命名为“松辽法”。

这一方法改变了很多人对石油开采的传统认知,更好地适应了大庆油田开采的实际,王德民也因为‘松辽法’一战成名。

在这之后,当初表示不屑的老手们对王德民刮目相看,而王德民也在石油开采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1963年,王德民被评为油田的科研标兵,并由技术员破格提升为工程师;同年年底,他被调到采油工艺研究所,负责主持油井分层测试技术的攻关。升官后,王德民继续保持着实干的品质,科研成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从1963年开始,他和技术人员一道深入油田第一线实地考察,决定改用很细的钢丝代替钢丝绳往井筒里下测试仪器,经过两年多反复试验,他们先后研究出多油层试油和油水井分层测试等一整套工艺,填补了中国下有封隔器的油井无法进行分层测试的空白

1970年初,针对大庆油田出现的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问题,王德民带领同事们连续攻关一年多,历经上千次的试验,成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偏心配水器。

1978年,王德民调到大庆石油管理局担任副总工程师,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行整体攻关;

他从分析中发现整个油田地下油层压力过大,继续强化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淹,提出了自由喷采的想法,解决了石油开采中老大难的问题。

1986年,王德民成为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他带领1000余名技术员对8个系统工程的两百多个科研课题进行攻关,

其中用聚合物驱油的方法,已在提高油田采收率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之后,他马不停蹄,再次组织了有3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攻关项目,成功研究出了对薄油层的限流法压裂工艺。

1983年,因为多年来取得的丰硕的成果,王德民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91年,王德民离开总工程师岗位,以副局长的身份集中精力负责油田科技工作和三次采油技术;

他与有关院校联合探讨,经过现场试验改进了设备及流程,用实践使国际上也很难应用的化学驱三次采油方法在大庆油田进入大面积工业化运用阶段,

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驱油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五六百万吨的产量。

即使年纪渐渐大了,但王德民依然在石油领域不懈奋斗。

从2000年起,他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基础上,组织研究开发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经过8个现场试验可使驱油率增加50%;

他致力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工艺已投入应用性试验;他还在研究“凝合剂弹性增加洗油效率”等课题,并考虑“改进活性剂加碱工艺”,以研究出一整套适合化学驱油的采油工艺。

如今,王德民已成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并且在多个集团机构担任委员或顾问

他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进了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这一天的来临,他一生钻进科学的海洋,将科研成果全部转化为了生产力;他对石油工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将记住这张英俊的脸庞,王德民的名字,必将写入青史,百世流芳。

相关热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